摘要: 步摇与簪、钗一样也是插在发际的饰物,而簪首上垂有流苏或坠子,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因制作工艺精细、材料贵重,多见于高贵女子妆奁,普通女子少用。
原标题:伊人回眸 金步摇
金步摇即金制步摇,古代妇女常见发饰。步摇与簪、钗一样也是插在发际的饰物,而簪首上垂有流苏或坠子,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因制作工艺精细、材料贵重,多见于高贵女子妆奁,普通女子少用。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步摇这种饰物,五代马缟(gǎo)《中华古今注·卷中》载:“殷后服盘龙步摇,梳流苏,珠翠三服,服龙盘步摇,若侍,去梳苏,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可见,步摇是殷代、周代王后礼服的必要配饰。
作为宫廷首饰的后妃步摇,最初其佩戴有着很高的规格要求,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móu),一爵九华,熊、虎、赤罴(pí)、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汉代一般后宫妃嫔尚无资格佩戴步摇。步摇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美丽首饰,上行下效,它向民间流行的自然趋势不可遏止,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时有所见,到唐代步摇已经成为很普通的首饰了。
最早可见的步摇样式,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有所反映。画中一名老年贵妇,身穿深衣,头插树枝状饰物,这应是最早的步摇形象。甘肃武威出土的一件汉代金步摇,披垂的花叶捧出弯曲的细枝,中间枝顶一只小鸟,嘴衔下坠的圆形金叶,其余的枝条顶端或结花朵,或结花蕾,而花瓣下边也坠金叶。
摇叶的设计原是受了异域步摇冠的影响,比较阿富汗大月氏墓出土的一件金步摇,便可见出若干细节处理的惊人相似。步摇冠并没有被汉族普遍接受,但冠上的摇叶却移用到已有的步摇上。步摇在魏晋时相当流行,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也绘出了它的形象。图中步摇皆两件一套,垂直地插在发前,它的底部有基座,其上伸出弯曲的枝条,枝上似有金摇叶,恰与出土文物相符。这种步摇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是六朝贵族妇女喜爱的头饰。
这件马头鹿角金饰件,于1981年在中国内蒙古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出土。它是公元六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贵妇所特有的头上装饰,具有辟邪和祥瑞的作用。由于饰件上的桃形叶片是活动的,随着佩戴者脚步的移动,叶片会摇摆发出声响,所以又称为“马头鹿角金步摇”。这件马头鹿角金饰件高16.2厘米、重约70克,头部具有马头特征,竖耳,头顶联接枝状鹿角,枝梢以圆环穿联桃形叶片。马的双眼、耳及鹿角等部位镶嵌红、白石料,边缘饰鱼子纹。
南北朝以后,花枝悬缀摇叶的步摇样式已不流行,唐代步摇形制与汉魏时有较大的差异。系坠之簪钗,成为步摇的新样式。唐代步摇多以金玉制成凤形,口衔下垂的珠串。永泰公主墓的石椁线刻画中便有头插步摇的侍女形象,钗首为一大朵海榴花,悬有坠饰。李重润墓石椁线刻画的宫装女子,其冠上所簪步摇为一对展翅欲飞的金凤,从下弯弧度可以看出花结、垂珠有一定的重量。韦泂墓的墓室壁画,西壁侍女也插着一凤形步摇。莫高窟第一三〇窟壁画中的供养人,发髻上所插的两支凤钗,口中也衔着流苏。在《簪花仕女图》中,也可见一贵妇髻(jì)上簪有步摇花钗,下缀穗状摇叶。
汉代样式的步摇在唐代也有了变化,常常把细金银丝做成螺旋式的枝条,然后于顶端缚花叶,缀珠玉。新城长公主墓、阎婉墓出土的系着料珠的铜花饰,应该是这一类步摇的残件。
较之于其它朝代,唐代步摇取材贵重,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典雅,色彩明快协调,给人一种落落大方之感。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镶玉步摇,现藏于安徽博物馆,非常精美,器形较大,想来与其时高髻之风分不开。“金镶玉步摇”长28厘米,在金钗上端有一对展开的翅翼,翅翼中镶着精琢的玉片,玉片四周满饰镂空梅菊,由细金丝编织的、嵌着珠玉的穗状串饰分组下垂,如活物一般生动。“四蝶银步摇”长18厘米,银质,顶端有四蝶纷飞,这些蝴蝶用银丝不规则地绕织而成,下有珠玉垂饰。这两枝步摇制作独具匠心,极为华美,象征着使用者高贵的身份,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时尚的。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