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艺术网讯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倾倒了无数的游人看客。钱塘观潮由来已久,始于汉魏,盛行于宋代。宋代李嵩所作《月夜看潮图》细致的描绘了钱塘江的粼粼江涛,堪称观潮的杰出之作。
南宋 李嵩《月夜看潮图》 纵22.3cm×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浙江钱塘潮,为自然一大奇观,名动千古,历代诗人,泳唱未已。但在画中却甚少表现,李嵩所作《月夜观潮图》尤为突出。这幅画的作者,因画左下有“臣李嵩”款而得知。但也有认为有疑的,或也无法深考。但从李嵩为钱塘人,曾做过木工,又尤工于界画,且与画中题字的宁宗杨皇后为同时代人,因此李嵩作此图应是合乎情理之中的。
中秋观潮已是一大兴事,而夜晚观潮,则又别有一番景象。此幅《月夜看潮》图,所画的是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月夜看潮图》
本幅《月夜看潮图》虽是一幅纫册小图(22.3×22厘米),但去气避甚大,可谓咫尺千里。画水画潮,难可落笔,构局至关重要。李嵩所作的《月夜看潮图》气吞山河,全景式截取移入。其布势,先在右下面取楼阁台榭背侧目而视的一角,却从右后斜入,画中建筑转折有致,空间精确入微。阁临江,取构小半一角,另一大半让予海潮,一实一虚,一静一动,相映为妙。钱塘观潮,为一大名胜,万以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中秋时节看潮为最胜。而中秋夜潮,又是人间极致了。此图画的正是钱塘中秋夜潮来时。画中楼台半掩,远山一痕,月亮金黄而正圆,已升到天顶,正是中秋。潮来有时,中秋夜潮可能要到半夜一二点,已在深夜了。此幅画从实境实情中写生而来。钱塘江由东海入口,沿海塘一直奔涌而来。潮来自东,建筑也是临江而建。江之对面为南,今之萧山境内。钱塘潮,进入钱江以后,是“一线潮”,等待再回流而退,则是“回龙潮”。画中正是有名的“一线潮”,潮入江中,如千军万马,齐崭崭的浪头涌至,翻滚一势,如同一线卷起。夜潮须久等,等得实在心烦,终而到潮来前数分钟,隐隐如闻呼鸣,稍听其声则愈清愈响,不顷刻,如雷声大作,见江中玉龙翻动,屏气而观,见时迟,那时快,真不知已卷到眼前,真是惊心动魄,一转眼,浪卷过了,只见拖着无数水花,整个江面如被洗劫过一般。杨万里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正是指此景。“来时江海几成空”,实境也。
画中正是中秋月夜“一线潮”来时最美妙的一瞬间,江面空阔,画幅中心的志势福音全给了它,潮的业势非常迅捷,风帆也直不上潮头,画中以左上一小船风帆的追势来示意点醒。画中潮水,勾写烘染,极为生动而具变化,一笔不拘,严谨极了。还有画中画水,是明写,而画风,却是用暗写。楼阁上下,内侧的门门都是紧闭,观潮的人,很少凭栏而立,多站在平台或楼阁回廊的中间,为何不临江凭栏?正因为风大,潮水飞溅会沾湿衣衫。真是体物人自由往来,真切生动。
作者简介
李嵩 (1166-1243),宋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好绘画,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为"三朝老画师"。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人物画用笔细致,神采奕奕;花鸟画精丽严谨,不觉繁缛呆滞;山水画以意匠经营,情留象外,引人入胜;界画不用界尺,而宫苑楼阁规矩绳墨皆备,不同凡响。绘画题材丰富多彩,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从吃喝到娱乐、从仙山到龙宫、从历史到现实均在画中有所反映,以反映农村风土和农民生活的居多,所作有精工鲜丽之院体画,作品甚丰,仅著录者就达50多幅。如《明皇斗鸡图》《花篮图》;有白描淡色之风俗画,如《货郎图》;也有水墨渲染之山水画,如《西湖图》等。
传世作品有嘉定四年(1211)作《货郎图》卷、《花篮图》页、《骷髅幻戏图》轴李嵩画作藏故宫博物院;《西湖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听阮图》、《夜月看湖图》及传为李嵩的山水小品画《水殿招凉图》等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世作品还有《椿溪渡牛图》、《服田图》、《采莲图》和《观潮图》等,题材后世论画者题其画说:"李师最识农家趣"。
李嵩的风俗画更为知名,他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农村生活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货郎图》有多种本子存世,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为最佳。此画描写一挑担货郎在乡村被孩童围住的情景,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骷髅幻戏图》轴,人物表情甚佳,衣纹丁头鼠尾,多用直线,细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