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而《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
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轮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性质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的哥窑(龙泉章生一窑),藏品征集:陈经理 壹7柒柒 陆8陆5,陆7陆 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唯哥窑不见于宋人记载,直到明代宣德年刊《宣德鼎彝谱》,其中才提到“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之说。哥窑瓷器,一般称之为传世哥窑。这个哥窑比较奇怪,是五大名窑中唯一没有发现窑址的窑口,而且在宋代文献中也没有记载。宋官窑先后有三个窑址:河南开封、杭州乌龟山、杭州凤凰山,有人主张哥窑其实就是乌龟山官窑。然而宋官窑遗址发现的瓷器残片,化学成分不同于传世哥窑,所以这个主张似乎不成立。有趣的是,除柴窑不可考外,汝、定、钧、官四窑皆已见确切遗迹,唯哥窑至今尚“明月不归沉碧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深深的悬念。
不仅如此,传世的哥窑器物亦稀而又罕,但宋代哥窑器物的华贵与娇美仍旧尽展姿色,它不单釉色丰富,粉青、油灰、浅灰、青黄、青绿等冷静色调雅逸沉着,月白、奶白、米白、蛋白等温暖色调明快恬淡,且釉汁厚润而熟滑温莹,开片或如河冰碎裂,或如牛毛飘忽,或如鱼子累迭,变幻无常,妙趣天成。现代陶瓷学术界给了它四个字——独领风骚。
当代哥窑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大概是说宋代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烧窑,生一烧的就是哥窑,生二烧的就是弟窑,也就是龙泉窑。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然而宋代没有章家兄弟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发现关于他们的实物证据,所以也是可疑。
龙泉是最大的青瓷产地,也产类似于传世哥窑的瓷器,叫龙泉哥窑,两者的化学成分不相同。而且传世哥窑还分有金丝和没金丝两种,所以哥窑的源流,就是一本糊涂账,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龙泉哥窑不是传世哥窑。
有一则明代笔记,说一个太子,喜欢哥窑,问老师能不能重做出来,老师担心他玩物丧志,说不能。老师走后太监就说,这个虽然难,但殿下您要做肯定能做。然后太子下令仿制,第二年就做出来了。
这也是不足信的孤证了,但可以说明几点,一,宋代的哥窑在元和明前期失传了;二,明代一度仿制出哥窑瓷器。
明代仿哥窑瓷器现在有存世的,质量一般。雍正时唐英在景德镇仿出了哥窑瓷器。
清雍正官窑仿哥,石榴尊,上海博物馆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