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不浅 一把“认”人的紫砂壶
摘要:
此壶被取名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壶”。此壶作者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制壶艺人姚顺铨,其制壶多以相形壶为主,“松竹梅岁寒三友壶”为其代表作之一。此壶盖内沿稍微有点磕碰,这也是藏友直呼为“破壶”的根据。
原标题:“认”人的壶
时间回溯到二十世纪90年代末,那时K君迷恋上了当地民俗风情,每逢双休日他都要跑到乡下搞调研。路近,他骑着一辆“大金鹿”牌自行车,这种自行车是青岛出产的,轮大、梁粗,带手闸和脚闸,适合跑乡下坑坑洼洼的路。路远,他搭乘客车,或是把自行车搭放在客车顶上,到了一地(不通车的地方),再取下骑上一程。由“爱屋”到“及乌”,有时他也会顺便收集一些民俗实物,以寄托情怀。这些实物在亲朋好友的眼里都成了古物,他在亲朋好友的眼中成了识货的人。
一次,一位亲戚找上门、托付他代为购买一件能看得上眼的古物收藏。K君想起在文友住的那个村庄,有一户人家中存有一把紫砂壶(见图),要价350元,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搁置下了。就把这件事对他亲戚如实讲了。他亲戚一听顿时来了兴致,说“这把壶,350元,我要了。”K君负了使命,找到文友,由文友带路到了那户人家中。不想,这一次,户主又改口了,要价500元,并说这把壶是其爷爷早年用15斗(1斗为60斤)麦子换来的。算来,现在也值这个钱。K君苦说再三,无果。狠了狠心,掏出500元钱,将这把壶买下。
返回文友家中,K君思想,回去该怎样跟亲戚解释,亲戚会不会误认为自己从中多赚了150元钱。他思前想后,索性在文友家中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他下了退壶的决意,在文友的陪同下,把这把壶又退回给了人家。
时过多年,一次,K君与藏友相约到文友家玩耍,中午喝酒的时候,谈起古物,文友的儿子在一边插话说,村里有户人家里有。藏友闻听喜出望外,立马跳下炕,跟随文友的儿子去一探究竟。
没过一会,藏友回来了,嘴里嚷嚷道,我当是啥稀罕物,就是一把破壶,还要价350元钱。K君听到“壶”和“350元钱”这些字眼,脑子里一下子闪现出多年前退壶那一幕。直觉告诉他,此壶与彼壶可能是同一把壶,他让文友的儿子带他过去看看。果然不出所料,还是那把紫砂壶,于是,二话不说,350元钱成交。
此壶的壶身整体被塑成树桩形状,壶身的一面与被塑成松枝状的壶嘴相连,上雕塑松枝、松叶、松果及松树疤结;壶身的另一面与被塑成缠绕成两股竹竿状的执柄相连,上间饰竹枝、竹叶及竹节疤痕,两种植物随形转换,变化自然。随形盖上的钮雕塑成一段梅花老干,上点缀怒放状和含苞待放状的梅花。望纹生意,此壶被取名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壶”。此壶作者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制壶艺人姚顺铨,其制壶多以相形壶为主,“松竹梅岁寒三友壶”为其代表作之一。
此壶盖内沿稍微有点磕碰,这也是藏友直呼为“破壶”的根据。K君戏称此壶是一把“认”人的壶,跟他缘分不浅。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