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古代家具承载部类的早期雏形
摘要:
古代家具研究专家黄永健认为,“俎属于承载具部类,为几、案、台、桌的早期雏形,是谓先秦家具的始祖。”
原标题:中国古代家具始祖“礼俎”
图4
图1
图2
图3
俎(zǔ),置肉的几,相当于今天的砧板、案板、餐桌,是先秦贵族祭祀、设宴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的重要礼器,几乎与鼎的使用相始终。商周祭祀过程是先将洗净的牛羊猪放置在俎上宰割切块,再把生肉块放入专门煮肉的大镬鼎中烹熟,而后把熟肉捞出投入保温调味的升鼎中调制成带浓汤的羹,接着再把熟肉取出,重新放到俎上切成可供食用的小块,请诸神享用。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将是对神的不敬,所以用于祭祀的俎大多制作精良,装饰华美。
《礼记·明堂位》:“俎,虞氏以椀,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北宋聂崇义《三礼图》编绘四代礼俎形制结构特征(图1):右一虞椀俎、右二夏嶡俎、右三殷椇俎、右四周房俎,可见礼俎在虞夏殷周各称谓。古代家具研究专家黄永健认为,“俎属于承载具部类,为几、案、台、桌的早期雏形,是谓先秦家具的始祖。”
唐代学者李鼎祚《周易集注·鼎卦》:“凡烹饪之事,自镬升于鼎,载于俎,自俎入于口。馨香上达,动而弥贵。”古代祭祀、设宴,俎数多寡示尊卑。《周礼·天官》:“王日一举,鼎食有二,物皆有俎。”《注》:十二鼎之中有正鼎九个,皆有牲体,所以牲俎是九个。就是说,王每日食要设九俎。《仪礼·公食大夫礼》明确规定:“上大夫八豆、八簋、六鉶、九俎,鱼腊皆二俎。”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下大夫六豆、七俎。”在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周代,俎的使用与宗法制度紧紧相关。目前,出土文物有九鼎八簋,而不见九俎配鼎,为单礼俎。今择选其中一组作介绍,以期探究该种器物中的奥秘。
商代饕餮纹石俎(图2),长41.2厘米,通高18.6厘米。俎呈长条几形,俎面狭长而微凹,四周饰以蝉纹,两端饰夔纹,两窄端下各一微弯的壁足,壁足饰兽面纹及蝉纹。
春秋晚期固始侯堆漆木俎(复制品)(图3),长25.7厘米,通高15厘米。俎面呈长方形,中间稍凹。俎面和两侧均涂黑漆,朱绘斜三角纹和云纹。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纹。北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征引《旧礼图》:“礼俎两端以漆赤,中央黑,众臣子用俎加饰云气,天子用俎需以犧饰之。”这里是指以黑与赤两种色彩的漆进行髹饰,将俎面分成上下端,以满足区分盛放祭祀牲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春秋镂空龙纹青铜俎(图4),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二号楚墓出土。该青铜俎长103厘米,宽46厘米,通高28.8厘米,重3.85公斤,是俎面略下凹,两端宽,中间稍窄,四足扁平,上端宽,下端窄,断面呈凹槽形。该俎共设计8条镂孔龙纹,俎面4条,4扁足各一条,却又两两相对,相互呼应,俎面4龙又各自与扁足4龙组成两两呼应的对首龙纹。镂空龙纹俎面纹饰以镂孔与阴线细刻,俎面共有42个镂孔,居于俎面中心,中间的8个长方形镂孔把矩尺形、曲尺形、圆角折尺等镂孔对分成前后两组。其中的8个矩尺形和曲尺形镂孔分别构成了龙的鼻及上下颚、前后肢、角、耳、背和尾部。尤其是俎面最值得玩味,上为前后对称的两组变形交体龙纹,龙首朝外,4尾聚向俎的中心,由于青铜俎面两边高,中间下凹,从而使龙首部分高于龙尾,给人以升腾之感。再从俎侧面赏析,体现了多角度的对称设计的设计理念。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惊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