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乌利·希克被认为是目前为止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最丰富的西方收藏家,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共收藏了中国艺术品2000多件。亲历中国当代艺术30余年,整理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手“文献”
原标题:乌利·希克:从编年史角度建构收藏体系
“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厅现场
乌利·希克被认为是目前为止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最丰富的西方收藏家,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共收藏了中国艺术品2000多件。2012年6月,希克将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捐赠予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同时,M+还向希克购买了47件作品。这批逾1500件的藏品被称作“M+希克藏品”,是目前世界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最全面的收藏序列。近日,“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正在香港展出,该展展出的作品正是从这批M+希克藏品中挑选而来。
亲历中国当代艺术30余年
乌利·希克,于1946年出生在瑞士,在苏黎世大学法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希克起初与中国结缘并非因为艺术,而是因为公务。1979年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他是瑞士迅达电梯公司的员工。1980年他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1995年始出任瑞士驻中国、朝鲜、蒙古三国大使,2007年受瑞士国家联邦委员会任命,担任上海世博会瑞士馆总负责人。在中国生活多年,希克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艺术、电影、戏剧的日新月异。
从20世纪90年代起,希克开始关注收藏当时尚处在半地下状态的中国当代艺术。并在1997年建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奖,专为生活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设立,同时他也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国际协会、伦敦Tate画廊国际咨询协会和卡塞尔文献展的一员。也曾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任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顾问。今年2月,一部记录和反映乌利·希克在中国的经历的影片《希克在中国》在瑞士各院线公映。该影片主要通过曹崇恩、曹斐、方力均、冯梦波、邵帆、王广义、曾梵志等8位艺术家及各界人士的视角立体地呈现了希克这位重要的收藏家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参与和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经历了民主自由主义思潮的洗礼后,出现了像“85新潮”这样的典型中国式前卫艺术运动,其间所涌现的艺术家群体,他们对于现代与后现代、传统与西方等艺术语言的探索,以及他们对于“现代性”的诉求,最终演变成为一场思想运动。虽然当时希克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回顾当时的中国艺术界,希克说并不为自己所看到的“感到兴奋”,他解释道:“当时,中国艺术家刚刚开始从禁锢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中解放自己,迫切希望将自己融入世界当代艺术的浪潮中,出现了一批单纯地模仿西方风格的艺术作品,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真正发生变化是在1990年以后,艺术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了艺术话语权力的重要性,中国当代艺术迅猛地朝着政治化方向发展了起来。”
整理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手“文献”
在经过对中国当代艺术数年的观察研究后,希克发现不论在中国还是海外,也不论是以个人或机构名义,都没有任何人去系统化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希克拜访了200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当时并无完整画廊买卖体系的状态下,很多作品都是希克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购买的。并且,被他看上的艺术家当时大多默默无闻,甚至生活窘迫,常用一些很劣质的材料进行创作,希克的这一举动无疑将他们推向了国际。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投资价值还没有浮现的时候,希克不断地走访和收集,使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家,并系统性地整理出一套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手的“文献”。
从2005年到2008年,希克将4个国际性的展览统一命名为“麻将”,以全球巡展的方式呈现了自己的200多件藏品,总结了中国过去40年来艺术作品的全部面貌:从80年代的新艺术运动到社会现实主义,再到现今的前卫艺术,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启蒙阶段的一次大总结。展览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欧洲艺术界甚至将此展视为西方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圣经”。
希克极少收藏中国的传统艺术。他认为,收藏一种艺术首先要了解它。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本身呢?不作简单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归纳和分析,不以所谓的风格、题材、媒介和表现技巧论优劣。只有在各种风格、题材、媒介等语言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各种社会的、政治的和不同区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才可以说作品接近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下真实。应该说,跨越不同风格、流派、媒介,从整体生态的角度来重新检查和环视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这种思路本身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探究的一种方法论建构的尝试。
收藏体系还在不断完善
“很有幸,我经历其中,并深深被感染。因此,从这样的思考模式出发,我能较准确地描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生态,当我们把历史还原到20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会发现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但是,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我却无法下手了解,因为它太博大精深,我还不能理解它的发展脉络。而且,总有周围的中国朋友跑来告诉我,这个或那个是最好的,所以在我周围总是有‘最好’的中国水墨画出现,这让中国画在我面前变得纷繁复杂,更不用说靠我个人经验来判断是否收藏了。”希克说。
希克把约60%的藏品捐赠给香港M+博物馆成就了这次在香港的展览。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机构性的收藏体系,希克有着自己的认知,他说:“收藏不仅仅是有钱,其实是一种能力、策略和概念。也不是仅仅收了几件重要的、喜欢的艺术品就叫收藏,打个比方,它不是一串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而应该是一张网。一些重要的作品之间的空隙,也需要由其他的作品来‘链接’,从而形成这个时代的‘网’。”
乌利·希克从艺术编年史的角度出发一步步完善了自己的收藏体系,这对中国认识自我的当代艺术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策展人皮力对于希克这次回归中国的展览表示,“我们希望希克的藏品不是捐给M+就停止了,而是变成一个不断在成长的藏品体系,这个成长不光是数量在增加,也包括我们对藏品的研究和理解”,“中国当代艺术之前并没有一个很完整的历史架构,所以这个展览是抛砖引玉,先把这个框架搭起来,然后需要有不同的策展人和批评家来填充讨论”。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