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热点 > 正文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8-01-31 来源:联拍在线

摘要: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

原标题:讲究!古人的手炉堪称艺术品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了壁挂炉、电暖器、空调,再也不担心冬天房间太冷了!那么,古代没有壁挂炉、电暖器、空调,那时的人们又怎么过冬呢?其实,古人的过冬方法是——手炉。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


用火取暖,是先民们早就发现的。古人将火种放进陶器具内,称为"火炉"。大家围坐取暖,在古诗文中常有描写。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


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


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据说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城市里设有香药局,售卖专供焚香和手炉使用的炭饼。


北宋年间,手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


手炉的制作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晚明的嘉兴名匠张鸣岐,就是一代制炉顶级名家,他的作品人称“张炉”,花纹精细、铜质匀净,堪称工艺品中的瑰宝。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纵然炉中炭火烧得再旺,却毫不烫手,其热量恰到好处,让使用者倍感舒适,可见其登峰造极。以至于当时的大画家项墨林大加赞叹,专请张鸣岐为他制炉,于是 “张炉”的声誉响彻了大江南北。


到了清代,手炉传入皇宫后一跃成为御用品而身价百倍,其制作工艺更加多姿多彩,材质多了漆器、珐琅等品种,工艺上还采用了掐丝珐琅。


手炉小巧玲珑,盈盈可握,可置放于袖中或怀中随身携带,所以又有“袖炉”和“捧炉”的雅称。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由于其工艺精妙雅致,有花篮形、南瓜形、梅花形、海棠形、龟背形等形状,雕琢得犹如古典园林中的花墙镂窗一般雅致,更錾刻有山水人物与花鸟奇珍的图画,因此即可暖手又可作为案头清玩。


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 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


手炉——古人过冬离不开的取暖工具


在手炉制作工艺中,最吸引人的当数花纹纷繁的炉盖。


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画珐琅开光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