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拍品“良渚冠形饰”同其他两件馆藏玉器一样,应同为良渚文化玉梳背,并且这种玉梳背多出土于良渚文化高等级的墓葬,应该是良渚显贵方可使用的玉器。
原标题:朴实无华的良渚文化玉梳背
图1
图2
图3
距今已有5300年历史的良渚文化,是分布于我国太湖流域的一种古文化。经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农业在良渚文化时期,即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而趋于专业化的手工业,使得当时的琢玉工业十分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更是揭开了华夏礼制社会的序幕。由于以玉制作器物的良渚文化玉器,既承载着良渚人的信仰与精神追求,又体现了史前时期之物质成就与意识形态的结合体,因此不少专家有“中国文明的曙光从良渚升起”的言论。
今年1月26日,在台湾中正公司2018迎春拍卖会上,一件充满浓郁新石器时代味道的“良渚冠形饰”(图1),以新台币3019.50万元(约合人民币664.29万元)拍卖成交。此玉长6.9、宽3.7、厚0.4厘米。拍卖公司对其文物本体的描述,为“黄玉玉质,有灰色沁。整器光素无纹,呈扁平倒梯形,上端有二耳一角,角下一小椭圆孔,下端减地成横榫,榫上并列三个对钻小圆孔,嵌插时可插销固定。良渚文化玉器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的玉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为蛇纹石。玉器色泽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其制作最精美的当属玉琮以及冠形饰,属于良渚时期高等级贵族、大巫才能佩戴使用的重要装饰物,制作精细。”
无独有偶,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有的一批比较典型的良渚文化玉器,由于入藏年代较早,大多比较可靠,而且比较精美。其中良渚文化玉梳背(图2)即为其中之一,并且与台湾中正拍卖成交的“良渚冠形饰”极为相似。殷志强著《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对此玉则作有如下更为专业的描述:“(玉梳背)形体呈倒梯形,上窄下宽,上部琢出神人羽冠状的尖顶,下面带长条形突榫,比器身略薄,上面琢有三小孔,以便与梳身固定。通体抛光,不施纹样。质地为良渚文化常见的湖绿色玉质,湿润细腻,土沁成花白,内外通透。”
器物学是古代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的基础性学科,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文献考证器物的名称与用途,现代普遍采用“双重证法”,既参考文献记载,还要根据考古出土实物与现象加以综合研究。以上两件良渚文化玉器,是良渚文化中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玉器,目前累计出土有60余件。以往因为不知道其确切用途,根据器型特点,曾经称为“垂幛形玉佩饰”“倒梯形器”“冠形饰”等,以为是一般玉坠饰。
1999年,考古学家在浙江海盐周家滨30号墓发现了一把“玉背象牙梳”(图3)。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的这件玉器,通高10.5厘米,玉背顶宽6.4厘米,象牙梳上宽4.7、厚0.6厘米。此器是考古发掘出土的首件、也是目前唯一的玉背象牙梳完整器。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玉冠状饰的用途与定名问题,对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的定位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冠状玉质梳背,已沁为鸡骨白色,呈良渚文化神徽羽冠形态;下端呈凸榫状,嵌入象牙梳顶端的凹槽内,并用两枚横向销钉作固定。象牙梳上部正反两面阴刻席纹,下部切割打磨出六枚梳齿,上部则嵌有“冠形玉饰”,证明这类“冠形玉饰”原本多用作梳背。根据周家滨玉梳背的出土情况,重新检读以往玉梳背的出土,发现大多玉梳背出土于人骨头部,其作为古代插梳用玉别无疑义。
由此根据器物学推断,拍品“良渚冠形饰”同其他两件馆藏玉器一样,应同为良渚文化玉梳背,并且这种玉梳背多出土于良渚文化高等级的墓葬,应该是良渚显贵方可使用的玉器。另外,有的玉梳背上还琢刻神像兽面纹,级别更高,应为良渚古国首领方可使用的头饰玉器。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