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消费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珠宝玉石首饰的消费市场越来越热。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金银珠宝销售额为2959亿元,同比增长25.8%。我...
中国消费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珠宝玉石首饰的消费市场越来越热。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金银珠宝销售额为2959亿元,同比增长25.8%。我国各类珠宝产品出口额为500.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各种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黄金珠宝玉石消费大国。
然而,在面对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时,我国的珠宝玉石首饰行业似乎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居高不下的投诉率、始终低迷的抽检合格率、知名品牌频频曝出的“质量门”事件及各企业间良莠不齐的售后服务水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买珠宝玉石首饰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似乎只有摔了跟头吃了亏后才能明白该如何选择。在消费市场日趋理性、产品质量胜过一切的当下,相关企业似乎不能将目光仅盯在产品外形上,货真价实才是硬道理,才是获得消费者信任的根本。
质量问题频频商家推诿种种
近两年,很多商家为了赚取利益最大化,都在拼命压缩成本,这导致产品存在质量隐患。而当消费者遭遇欺诈去找商家理论时,往往会碰一鼻子灰。《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联合新浪财经、3G门户网近日针对黄金珠宝玉石行业进行的消费维权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消费者表示,曾遇到过因产品质量问题而找商家要求退货时,商家以产品有鉴定证书为由拒绝退货。此外,还有很多消费者遭遇过商家只给换货不给退货的情况。
消费者万女士日前在北京秀水街花数百元购买了一个锆石吊坠,购买时商家承诺店内所有货品均保真。然而在一次聚会中,一位懂行的朋友告诉她,这个吊坠并非为纯锆石,她随即将该吊坠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吊坠为人工合成的立方氧化锆石。万女士找到商家要求退货,对方却以售出产品概不退货为由,拒绝退货。
江苏消费者刘先生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给妻子买了一条标称为千足金的项链,因为该项链购自正规商场且有商家出具的鉴定证书,所以他购买时对项链的品质毫不置疑。一天,妻子不慎将这条项链弄断,送去修理时被告知,该项链其实是足金。深感上当受骗的刘先生找到商场要求退货,却遭到对方拒绝,理由是“鉴定证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千足金”。
据记者了解,按照黄金行业的定义,“足金”表示含金量不小于99%,“千足金”表示含金量不小于99.9%。普通消费者一般不具备识别重金属含量的能力,而鉴定证书又多为商家提供,因此消费者也无法识别其真伪。
据从事珠宝销售生意的赵先生介绍,目前国内黄金珠宝玉石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定名错误,以假乱真。即产品的标识与实际材质不符,通常体现在用一种廉价珠宝玉石冒充与其外观相似的高档珠宝玉石,或用合成材质冒充天然材质等,例如将石榴石标称为天然红宝石、用人工合成立方氧化锆石冒充锆石、用合成祖母绿冒充天然祖母绿、用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用玻璃冒充天然宝石等。
第二,定名不准确,以次充好。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经过人工处理过的珠宝玉石,应在证书中标注“处理”二字或详细标注处理方法,但现实中很多商家并不这样做。
第三,标识不规范,标价虚高。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用俗称来标注珠宝玉石,以抬高价格。例如将翡翠标称为缅甸玉,将大理石玉标称为阿富汗玉等。
鉴定机构难寻真假众说纷纭
很多消费者认为:无论商家采取何种投机行为,我只要看准产品鉴定证书就可以鉴别真伪。那么鉴定证书真的可信吗?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代做销售宝石鉴定证书”关键词后,得到了数百个结果,其中部分商家打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头。记者看到,这些鉴定证书有大、中、小3个尺寸,价格从10元到几十元不等。
根据国家标准,珠宝玉石鉴定大概需要经过收样、与送检方签订委托合同、实验室分类编号、检测、定名、判断是否优化处理等程序后,才能出具鉴定证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但记者在网上看到,商家只需要买家把要出具鉴定证书的商品或样品快递过来,一两个工作日后即可“发证”。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