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13日至14日,中国美术学院在象山校区举办“包豪斯与创造力”国际研讨会,包豪斯如何在当代的设计艺术教育中激发这种创造力?应当如何用展览、工作坊和表演等方式来讨论包豪斯教育对于创造力的培养?
原标题:解读包豪斯的乌托邦能否帮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
今年6月,记者曾撰文调查杭州5年前斥资5500万欧元购买一批包豪斯藏品并遭德国网站与国内一商人质疑的事件,当时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表示美院深知这笔钱的来源和它将要发挥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专门建造博物馆用于对“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的保存、展示与研究,并将于今年10月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全球包豪斯专家开启和发掘包豪斯与当代设计的价值。现在,研讨会如期而至。
1919年诞生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被誉为“欧洲发挥创造力的中心”,它不仅是一个学校,也是一代人立意改革的基地,更在其后发展成一种哲学核心。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无论是对其创造了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赞誉,还是对它造就了当下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的批评,不可否认的是,包豪斯的影响力绵延至今。
研讨会从三个板块展开:历史与当下、感知想象与设计教育、跨界与融合,不仅有包豪斯历史学家、设计史家、跨文化领域研究者参与讨论,也有设计教育者、策展人以及相关机构的实践者分享经验。
历史部分中,包豪斯德绍基金会研究员格尔达·布劳耶女士指出,即使是将包豪斯放在当代性的背景下解读也没有唯一的包豪斯,因为它本身就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多元化的思想思潮。她认为多元化和统一性就是包豪斯这枚硬币的两面,百年的发展是流动的过程,包豪斯根据历史的感知进行发展。其他学者从对包豪斯学院有过重要影响的个人出发,第三任校长、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德国飞机设计师容克、艺术家约瑟夫·艾伯斯,通过回溯其个人经历和剖析他们的设计理念来重新理解上世纪20年代包豪斯所倡导的社会精神。
在跨界融合的板块,学者谈到诸如莫霍利·纳吉等包豪斯教师,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单纯教育或是技术材料的问题而与社会产生结构性联系。另外学者们谈及包豪斯的大量课外活动、包豪斯的舞台剧、自由式音乐,都发散性地令人思考当今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除了在纵向历史与横向国界中重新理解包豪斯外,学者们显然更加关心当代设计与设计教育的命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方晓风提出“主动设计”的理念,不是简单地指设计师要有主动性,是指设计如何在整个社会的链条里面占据更主动的位置,从任务驱动转向问题驱动。他还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明确清晰的,按照范式走,但今天的教学应该是无范型的,真正的创新就是不知道,教学模式本身就变成了实验的过程和设计的对象,这与包豪斯在当年做的是一样的,是对教育进行再设计。
就如同天与地之间的对立亘古存在,包豪斯的理念概括来说就是希望通过美和创造力来解决艺术与机械之间的对立。为何中国甚至全世界至今仍对包豪斯饱有兴趣,勃兰登堡工业大学艺术史主任玛格达莱娜·德罗斯特总结说,因为包豪斯或者说包豪斯的乌托邦精神总是提醒我们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信息技术的推广让我们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我不知道这些挑战能否在美学方面得到解决,但是我们可以尝试。”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