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此幅由现当代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华三川先生所作《唐人诗意图•望月怀远》,意境高远,格调高雅,画中诗人衣襟飘飘、风度翩翩,抬头望向茫茫大海上升起的明月,眼前被月光照亮的海面一片开阔,与亲人共望天涯。华三川...
张雄艺术网讯(文/胡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对王维作品的赞美之词。王维,被称为“诗情画意”的鼻祖。他的诗,不仅构图美,色彩美,还有音乐的韵律之美。在他笔下,有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有感人肺腑的小夜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还有“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般清新舒缓的秋日私语与唯美画面。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对绘画的直观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感官,使人们能享受到“无形”、“无声”之美。如若一幅画没有流动的笔墨韵律,正如一首曲子没有丰富的情感音符变幻,不足以引领人进入意趣高雅的唯妙境界。诗美,画也美。吴龙翰有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很难想象,笔墨缺乏韵律何以动人,少了荷塘月色的诗意何以谱出美妙的音乐。
中秋佳节将至,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望明月,吟诗作画,对酒当歌,何等兴致、畅快,感悟古人心智,超逸绝尘、心无旁骛,与诗心对话,与明月同游,人生千百年,莫过于此。
一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歌作者:张九龄
画作作者:华三川
华三川《唐人诗意图•望月怀远》
此幅由现当代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华三川先生所作《唐人诗意图•望月怀远》,意境高远,格调高雅,画中诗人衣襟飘飘、风度翩翩,抬头望向茫茫大海上升起的明月,眼前被月光照亮的海面一片开阔,与亲人共望天涯。华三川先生精心构思取舍,勾勒敷色,深得运思落笔之意,其画工细而不拘板,笔墨散整相间,尤其从人物的衣冠线条中勾勒的神态,与水边的石草,海面的波光干净利落,相得益彰,清晰地衬托出主人的气质与情态。而波光粼粼的海面,月光随大海晃动,直至远方的雾气萌动,升向天空,正契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令观者遐想无边,情思涌动,也是诗与画交融的高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歌作者:李白
画作作者:黄均
黄均 《李白月下独酌诗意图》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据传李白一生写了上万首诗,现存1000多首,被后人誉为诗仙。本诗一开头就落笔不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表达了孤独、冷落同时又不时唯美的情景。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全诗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著名工笔人物画家黄均先生此幅《李白月下独酌诗意图》颇具文人情韵,全幅设色清雅,浓淡相宜,含蓄有致,如诗般朦胧,予人移步花亭间,邀约饮美酒,信步舞凌乱,醉后晓月清风,耳边垂伴的美的感受。
三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歌作者:李白
画作作者:戴敦邦
戴敦邦 《静夜思图》
李白对明月是偏爱有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意象符号之一,其意韵十分丰富。许多咏月的诗歌都是景中含情,意境优美,表达了人们相思、期盼、忧伤、祝福等情感。李白对月的情感则深入精妙。有观点提出此诗中的床并非现代人想象的睡床,译为古时的井栏更为准确。在寂静的夜里,诗人不能入眠,不觉步入亭中,看见井栏前一片白光,初时误以为是地上的秋霜,抬头望向天空的明月,才知那不是秋霜,而是月光。对井望月,百感中来,低头沉思,无限惆怅。
由中国著名画家戴敦邦所绘的此《静夜思图》,正为屋外景色,在渐入秋凉的深夜,诗人一手托紧衣衫,独坐于清石上,扭头望向明月,思乡之情涌入,全幅生动传神,以一半的房屋、侧身的李白入画,将情思意绪溶于笔墨之中,有高古典雅之气息,时光暮然重回到了那个清凉寂静之夜的诗情画意。
四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诗歌作者:苏轼
画作作者:苗重安
苗重安《中秋月》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学博才高,一生宦海浮沉,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且未局限于眼前,而是体现了对封建社会深沉的批判意识,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首诗写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在中秋佳节与其弟苏辙共度良夜,有感而发。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前两句描绘了中秋之夜天清气爽、皓月当空之美景,后两句笔锋一转,好一个“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惜别与感叹命运的抒发。
由于诗境的流露,长安画派重要的画家苗重安先生此幅“中秋月图”随境写景,画面独特。描绘了月色笼罩下的徐州城,以冷色晕染,古老的城楼在月色下肃穆庄严,一片宁静。此时的徐州城内,在良宵美景时节,似乎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而显得愈发美丽动人。苗重安先生通过融合西方的写实传统与东方的对景写生以及借古开今的造景传统,将水墨与重色结合,创作出如此充实、雄阔、雍容大度的笔墨意境及人文思酝,流转的画面随动听的诗歌令人沉醉流连。
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诗歌作者:苏轼
画作作者:刘大为
刘大为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词牌名。这首词是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在密州所作。那时,苏轼与胞弟苏辙已经分别了七年尚未相见,于是在中秋佳节望月思人,作词表达了对亲人无限怀念之情。与次年的《中秋月》不同,《明月几时有》以词的形式,充满了音乐的韵律。全词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景交融,境与思偕,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追思中,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全词婉约流丽,充满哲理,在尝尽相思之苦时又寄托了高度的饱含希望的情感与精神。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此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图》同样笔墨豪放浪漫,肆意张弛,人物线描清新流畅,造型传神,构图简洁明了,人物仰望天空明月,对酒畅饮,气韵张驰,旋律激昂,直抒胸怀,一壶酒、一座山、一只杯、一个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一种艺术境界,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