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说透视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他们率先在作画中应用了透视短缩的方法表现人体,是艺术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此后,透视法的发展历经数十世纪,才最终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艺术家们熟练自如地发挥。
原标题:达·芬奇、维米尔,精准透视居然全靠作弊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丢勒、维米尔这些赫赫大名的画家大家肯定已经很熟悉了,我们都对他们高超的绘画水平赞赏不已,尤其是那精准的比例和透视,绝了!但你在竖大拇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的精准是怎么达到的呢?单纯就是技艺高超吗?非也非也!
我们今天就来揭秘一下,大佬们的作(作)画(弊)手段!
要说透视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他们率先在作画中应用了透视短缩的方法表现人体,是艺术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此后,透视法的发展历经数十世纪,才最终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艺术家们熟练自如地发挥。
透视法的出现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大科学发现,凭借这个发现,艺术家才得以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逼真的三维空间。我们通常认为布鲁内莱斯基是透视法的发明者。传记作家安东尼奥·马内蒂在《布鲁内莱斯基传》一书中详细讲述了其透视法的应用效果:布鲁内莱斯基在完成了他的洗礼堂镶板画之后曾向观众展示过其透视画法的效果——观众用一只手拿着一块30厘米见方的镶板画,通过镶板背面的一个小孔,观众能够看到真正的洗礼堂。这时,观众再用另一只手举起一面镜子,他从镜子里看到了完全相同的图像,只不过这个图像是镶板画中洗礼堂在镜子中的映像。在普通人看来,这些艺术家们简直像拥有了魔法一样,能把任何物体原模原样地“变”到自己的画布上。
丢勒的网格绘画 路易吉·潘普洛尼 1512-1525
可惜布鲁内莱斯基的画作已经遗失,但另一位画家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对于透视的研究和成果。他在书中提到了一种垂幕装置,这种装置是帮助艺术家掌握透视的重要工具。这种装置用极精细的纱编制而成,再用稍粗的线打上方形网格,最后把它绷在一个画框上。使用的时候,把这个装置放在画家和所画物体中间。通过这个装置,画家的视线穿过网格看到模特,帮助画家确定关键点在网格上的位置,就好像为模特身上的各个点标注了坐标。阿尔贝蒂的书中没有示意图,在这里要感谢丢勒制作的这幅版画,通过这幅版画,我们终于不必苦恼于书中的抽象描述,而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垂幕装置的样子和使用方法。虽然丢勒画中再现的装置不一定与阿尔贝蒂的垂幕完全一样,但我们至少可以借此有一具象的了解。
至此,透视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不论是布鲁内莱斯基还是阿尔贝蒂,他们对透视的研究相比于莱奥纳尔多·达·芬奇而言,都可归为“前人研究”之列。达·芬奇以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天才的头脑,对透视法应用本身进行了彻底而深入的剖析,还对透视这一现象产生的科学原理做出了透彻的解释。他说:在定点透视中,画中人的眼睛必须和作画者的眼睛位置相同,否则物象就会发生形变,眼睛位置偏离越远,物象形变就越厉害,他指出单眼透视不能像双眼透视一样分辨出画和实在的浮雕。他还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如果在夜间的房间中央点燃一支蜡烛,房间四壁都会映着蜡烛的影像。根据这两点,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总结出了暗室理论,在后来的实验中证明,他的这个理论十分有效。
他进一步说道:如果在房子正对太阳的外壁钻一个小圆孔,那么房外所有被光照亮的物体都会把自己的像传送过这个小孔,而在房间对面的墙上呈现出来,一如原样,只不过上下颠倒了。这时在这间暗室里靠近小孔的位置放一张白纸,你就能在纸上看见所有的物体,形状与颜色都如原样,只是尺寸小得多,这些影像也都是上下颠倒的。
基歇尔《光影大艺》中的大型取影暗箱
这段话清楚地解释了利用暗室原理作画的全过程。2000年,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曾做实验还原过这一过程,事实证明,这一方法确实行之有效。
大卫·霍克尼的实验 2000
意大利艺术家们日渐成熟的绘画手法也被传到了北方尼德兰地区,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6年,荷兰海牙“莫里斯邸宅(Mauristhuis)美术馆举办“荷兰17世纪黄金时代画家维米尔绘画作品回顾展”时,人们发现了维米尔精确透视的秘密:专家在对作品进行修复时,在维米尔的很多画中都发现了钉孔,而这些钉孔恰恰都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附近。
写信的妇人 维米尔 1665
以《写信的妇人》为例,钉孔位置在写信女子的左眼部,而通过连接窗沿、地脚线和女仆的视线我们可以发现,钉孔所在的位置恰恰正是透视的灭点。而据X光透视检查发现,以钉孔为圆心的0.25厘米半径范围内,画面颜料较薄,且留下了类似图钉的印记。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维米尔在作画时首先确定画面灭点,在此钉入一枚钉子,钉子上系一根棉线,通过移动绷直的棉线来变换角度,并以此确定由灭点延伸出来的透视线。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倒牛奶的女仆》中女仆右手上方,《音乐课》中弹琴女子的左臂下方,《绘画艺术》中历史女神的右手下方。这种单点透视的效果是,能使观者的关注点集中在透视的灭点位置,由此,艺术家能够通过调整灭点的位置而引导观者视线,不露痕迹地指引观者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想让观者注意的地方。
绘画艺术 维米尔 1666
除了这种方法,人们普遍认为维米尔在作画过程中还使用了暗箱原理,借助透镜效果产生的映像画画,毕竟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可是他的好朋友啊!在维米尔的诸多作品中,《倒牛奶的女仆》是最可疑的作品。远景的竹篮和金属提灯比近景的面包还要清晰,像是把照相机的镜头对焦在了远景,而面包上的点点光斑也类似于镜头失焦的效果。至于把镜头对焦在远景墙面上的原因,大概是受当时的技术所限,暗箱的景深难以达到要求,倘若对焦在前景,那么女仆的形象就会变得模糊起来。这也是当时的室内风俗画普遍都是表现小场景的原因。
就写实主义作品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确是不可复制的巅峰,我们感叹古典大师作品中所表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准度,似乎从未有人怀疑过这些“精准”的来源。但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好像知道些不得了的秘密。难道大师传奇就要这么被颠覆了吗?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